“革命”这个词是谁提出来的?
“revolution”翻译成英文是revolution,动词是revolution,意思是“翻身”,所以原意是“造反”。
邹容简介:
邹容(1885—1905),原名邵涛,又名桂文,本名(单薇),留日时改名邹容。重庆市巴县(今渝中区)人。6岁入私塾,12岁受教四书五经史记汉书名家列传。他的父亲想让他在高中参加科举考试,但他厌恶儒家经典的陈腐,鄙弃八股和功名,喜欢读进化论、时事等新书刊,一心转向维新变法的新思潮,往往“不为尧舜,薄为礼法,避讳一切”。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随弟在巴县考童子,题目全是四书五经。于是他退出了考试,被父亲责怪没有改变主意。当他得知谭嗣同等六君子在变法中被杀时,悲愤交加,写了一首诗说:“因谭俊之死,湘湖士气下降。只有后来的人,不要灰。”表达了自己的后悔和求变的野心。在重庆经济学院学习后,他仍然关心国家大事,立志救国救民,常谈政事,导致他被革职。
光绪二十七年(1901)夏,赴成都参加公费留学考试,被录取。留羊,当局取消了他公费留学日本的资格,因为他平时思想激进。1902年春天,他冲破重重阻碍,自费前往日本。他到东京文同学院学习日语,接触了大量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文化。他的革命倾向日益明显,结识了一些革命志愿者,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爱国活动。他刚毅勇敢,经常奔走演说,陈述所见所闻,对满清统治的黑暗腐败咬牙切齿,对中华民族新崛起充满憧憬。他的文字犀利悲壮,清新无比,是公认的革命家。
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月,清政府驻日临时学生兼督学姚被判犯有通奸罪。邹容等五人直奔姚笛,数了数他的罪行,剪了他的辫子,打了他一顿。清政府驻日公使指控邹容犯有作乱罪,并向日本外务省发出照会,要求召见邹容等人。在朋友的建议下,他离开了日本,回到了上海。
邹容生活在上海爱国会中,与张交朋友,互相鼓励,主张革命。他发起组织俄国学生联合会,积极参加反华爱国运动;我努力完成了“革命军”的写作,署名为“革命军中的一枚棋子”。张作序。全书约两万字,分为七章,其中“绪论”、“革命的原因”、“革命独立的伟大意义”是全书的重点。邹容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为指导思想,阐述了反对封建专制、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指出“革命”是一个在各个时代、宗教、道德、政治、学术、日常事物中存善除恶、美丑向善、消除腐败的过程,所以他称赞:“魏。革命也。黄煌哉!革命也。”他还从官吏制度的腐败、刑事审判、官员的贪婪、对知识分子、农民、华侨工人、商人和士兵的政策以及一系列外交政策等方面揭露了满清政府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屠杀,分析了革命的必然性。宣布革命独立的重大意义,显然在于:“永远摆脱满洲的羁绊,夺回失去的权利,在地球列强之间”,“全我平等自由的地位”,“保我独立的力量”,即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王朝,建立“中华* * *和国家”!1903年5月,《革命军》在上海出版,《苏报》发表张的文章,被广泛介绍,称赞革命军是震撼社会的雷霆之声!
1903年6月,苏宝宣传革命军,被相互勾结的中外反动派夺取。江苏候补委员于明珍赴上海调查革命党,张等人被捕入狱。邹容升了狱,张和* * *就麻烦了。被判两年监禁和苦役。邹容于1905年4月3日死于狱中,年仅20岁,原因是洋人虐待“俘虏”,麦饭差。上海义士三六接收了他的遗体,并安葬在上海华景乡。
邹容短暂的一生,是推翻满清、革新中国的一生,是追求革命的一生。他的《革命军》虽然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喊出了中华民族寻求革命独立的心声,所以出版后风靡海内外。张称之为“义师先声”,张撰写的《苏报》被誉为“国民教育第一教科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明确地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资产阶级和国家的不朽著作。1965438+2002年2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签署命令,追授邹容为“将军”。无产阶级革命家吴曾写诗称赞:“少年之志,扫而霸‘革命军’。号角唤醒你,英雄沉沦。”这是对邹容及其革命军的中肯而准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