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英语措辞的新表达
首先是“干部”的翻译,十八大之前我们一直把干部翻译成“干部”,十八大之后我们都翻译成了官方。
比如“全民行动,干部带头”,“鼓励广泛宣传参与,让我们的官员带头”在世界上普遍使用,没有任何误解。
“群众”翻译过来就是“群众”,但这个词在英语中有贬义,指的是“底层的群众”。
其实我们说的群众就是指人民,所以十八大以来,群众的翻译就改成了“人民”或者“公众”。
比如团结动员群众,就是党和群众、人民在一起,而不是分离的个体。十九大报告里“群众”不见了,所以不能用了。
说到“草根”,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翻译成“草根”。
其实草根指的是基层,是和权力相对的,所以我们所说的“草根”永远不能用这个词来翻译。
根据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我们现在将其改为“社区”或“基层”。例如,明确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翻译为“改善社区级医疗卫生服务”。
必须解决“宣传”二字的翻译。以前翻译是“宣传”,后来改成了“宣传”。不管是“宣传”还是“公开”,其实翻译的很烂,意思不是炒作就是欺骗,没有一点正面意义。
目前我们的很多英文翻译还是基于原文的错误翻译,这样很不好,让人觉得中国人没有诚意。
党的十九大政治报告中“宣传”一词的翻译已经完全改变了。报告中宣传的用法,如“宣传党的主张”,已翻译成“传达党的主张”,“宣传”已翻译成“交流”。
无论是教学还是翻译时事,这些想法都要与时俱进,知道外国人怎么说,不要用一个过时的词汇来表达。
关键概念的翻译不应该混淆。比如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反对形式主义”,多年来一直翻译为“形式主义”,但这个词指的是艺术、哲学等领域注重形式而非内容。绝对不是贬义词,是中性的。
所以如果我们中国反对“形式主义”,外国人会认为你在试图做什么。凡事反其道而行之,不分青红皂白。
所以我们把它改成“为了编队的缘故采取强硬的行动反对惯例”,并且走过场,这是我们反对的。
这个“形式主义”不是另一个“形式主义”,要区分清楚。
有两个核心概念,过去从来没有向右转过。一个是“反对个人主义”。我们总以为个人主义就是“个人主义”,好像这个词很难听。其实是西方价值观的核心理念,人最重要。不是贬义表达。
马克思主义也主张人的全面发展,总书记在报告中多次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这必须改变。
还有一个更糟糕的,“反对自由主义。”这个概念最初从《毛选》翻译过来的时候,是“反对自由主义”。
很多人都知道自由主义是什么意思。它不是一个很深奥的概念,而是西方文化的根基。我们不一定赞同,也没有必要在党的报告中反对。而我们反对的“自由主义”是什么?就是不服从领导,不守纪律。
因此,十九大报告的翻译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和自由主义……”被翻译成我们必须防止和反对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德中心主义、无序的规则行为……
我们有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想法。当我们遇到“观念”时,翻译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观念”或“哲学”。
例如,“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翻译成“我们一直致力于新的发展理念”。哲学是国际上比较标准的词汇,我们中国人要学会使用这种表达方式,外国人一看就懂。
所以,当我们翻开“科学”、“文明”、“创新”这几个词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没有一个词是可以按照原意翻译成科学、文明、创新的,因为这几个词和我们要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比如,科学指的是科研水平,与我们所说的“科学发展”不符。
这份报告中提到的“创新监管模式”翻译成“develop newwaysofregulation”,“创新监管”一定不能用,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灰犀牛”已经出现,监管不是新举措,只能加强。
避免英文翻译带来的政治误解。在报告中,“精神”多次出现,报告中关于文化的段落提到“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翻译的时候千万不要用“精神指引”,有宗教意味。我们使用“为我们的人民提供文化和道德指导的源泉”。
十九大报告中有很多生动的表述。据我统计,大概有50篇左右。建议你多关注他们。
举几个例子,从翻译的角度,建议你看一下关于反腐和加强党内监督的部分,很厉害。
“巡视利剑的作用”,纪检通过腐败和误解像刀刃一样切入,像刀刃一样切入,非常准确地表达了利剑的概念。
还有这句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敲锣打鼓就能轻易实现的。”
这句话是外国媒体引用最多的,翻译成“实现国家统一不是在公园散步,而是敲锣打鼓”,非常到位,这是我们应该掌握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