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假说对第二语言教学有什么启示?

美国语言学家S. D. 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二语习得理论——“监控理论”,该理论包含五个假说,即习得-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他认为输入假说“也许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唯一最重要的概念”(Krashen 1982: 9),因为它回答了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如何习得一门语言,尤其是外语。国内外许多学者对Stephen D.Krashen的i+1理论进行了评论,也有人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如Gregg(1986)、程(1988)、邵永真(1999),甚至有人引入了信息论对。然而,这一假设从理论上为第二语言学习和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概念,在外语教学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学者和外语教育工作者对这一理论感兴趣,并试图将其引入外语教学。

(一)i+1理论。

事实上,输入假说并不是克拉申提出的。麦克纳马拉、灰烬、瓦格纳咳、哈奇和威尼茨都对此做过相应的研究。克拉申开始研究这个课题的时候,自然是站在了所有前辈的肩膀上。他在总结提炼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升华,最终为它们创造了一个名字,叫做输入假说。

(2)I+1理论的内容。

学习者通过接受“全面的输入”来逐步推进他们的语言学习。他将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定义为“i+1”,其中“I”代表学习者语言知识的当前状态,“i+1”代表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通过提供略高于其当前水平的可理解性输入,激活学习者的LAD,促进习得。在克拉申看来,输入假说对任何习得都是非常重要的,对课堂教学都有启示意义。

(3)克拉申(1982)认为,提供i+1必须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首先,语言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

第二,语言输入必须丰富。

第三,输入要有趣、切题:遇到轻通俗的阅读和听力。

第四,输入不应该是语法顺序的。

(一)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简化语言”。

(2)语言学习沉默期。

(3)浸入式教学法的成功。

(1)输入数量

(2)输入质量。

第一,教材难度的选择;

第二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语言的难度;

第三,注意输入内容的更新和输入形式的多样化,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一)过分强调外部输入在二语习得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2)“第二语言学习者”没有明确的定义,没有详细说明学习者是谁,年龄多大,是男是女,性格如何,有无社会经验,社会和语言背景如何。

(3)“自然交流输入”的性质是如何定义的?

(四)过分强调输入,忽视和排斥输出,不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虽然输入假说有负面的评论,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对外语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对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也有指导意义。

(1)在以英语为外语的课堂环境中,学生接触到的输入数量有限,主要是课本中出现的内容,这显然不足以有效地习得外语。因此,我们应该在课内外创造大量的机会让学生理解输入。课堂教材中使用的语言、教师话语和中介话语都是可理解的输入,课后的可理解输入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广播、电视、电影、磁带、讲座、英文报刊杂志、流行小说、歌曲、讲座录像、英语角、音乐、母语访问者等。都是方便高效的输入资源,而且大量可用。多元化输入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足够多的接触语言的机会,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在不同时间的输入需求。毫无疑问,它是学生接触真实语料的好地方,符合外语学习的前提条件。

(B)为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以及教材编写提供理论指导。在选材上既注重思想性又注重趣味性和关联性,文本贴近学生生活,以利于输入的可理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