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什么时候制造海盐的?
湖盐又称池盐,是内陆盐湖。由于气候干燥的影响,可以自然生成结晶盐。历史上古老的河东盐池,靠风吹日晒蒸发自然产盐,史称“谢衍”、“鲁盐”或“河东盐”。河东盐池很早就出现在历史记载中,盐池采盐的历史可能不会晚于海盐。
现在青海省的察尔汗盐湖、茶卡盐湖都盛产这种池盐。池盐具有自然结晶的特点。晋代王写的《罗杜甫》一书中说“河东盐池清净鲜,不烹而天然”,意思是不用火烹,池盐自然可得。河东盐池位于黄河流域,可见生活在黄河流域的远古先民应该很早就接触到了这种天然的池盐。
很难确定池盐和海盐的发现和消耗哪个先出现,因为海盐也可以通过从停滞浅滩的海水中蒸发而自然结晶。生活在海边的远古祖先也很早就发现并食用了这种由自然结晶生成的天然海盐。
天然存在的池盐和海盐,以及地表裸露的岩盐、自然溢出而泄漏的盐泉和随处可得的土壤盐,只要这些天然盐产生的地区有人类活动,祖先们迟早总会发现它们。只是由于时间久远,池盐和海盐发现的时间顺序不好判断。
井盐出现的时间可能稍晚,根据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巴蜀地区。《华阳国志》说,通晓天文、地理、水脉的李冰发明了挖盐井的技术。李兵一边控水,一边勘察地下卤水分布,挖了一口盐井。成都等地出土了一批盐井画像砖,生动再现了古代井盐生产。
古代采盐方法
中国古代的海盐、湖盐、井盐多以卤为原料,或用柴火熬制,或经日晒风化,水分蒸发后得盐。
宋代以前,海盐的制造都是炒出来的。海盐是刮土淋卤,烧卤煮盐。元明清更替后的海盐炒制方法和器具并无明显区别。崂山青盐比清光绪(1901)晚二十七年,盐民用沟滩的方法在阳光下炒,从而结束了炒盐的历史。
炒盐耗柴多,劳动强度大从北宋开始,海盐的烘干方法就出现了。由于技术原因,效果不是很好,所以炒盐还是比晒盐多。到了清末,大部分海盐产地都改为晒制,技术也逐渐完善。那些千百年来沿海岸线设置的炒菜锅、炒盐设备,自然成为过去。
南方如海南岛,日照充足,是晒盐的理想场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利用被太阳晒干的沙滩沉积物,倒入海水,过滤制成高盐度的卤水,然后将卤水储存在水池中,在太阳下蒸发,形成盐。
井盐的生产分为采卤和制盐两个步骤。古代提取天然卤水的方法多为打捞法,现代则有气举法、抽油法、自喷法。在岩盐型矿区,大多采用钻井水溶采矿法,有的采用单井对流法,有的采用双井水力压裂法。在古代,井盐是用油炸的,类似于海盐油炸。
湖盐为原生盐和再生盐,主要由开采或滩晒产生。有些盐湖经过长时间的蒸发,氯化钠沉积在湖底,比如柴达木盆地的盐湖。经过几千万年的变迁,已经形成了干涸的湖泊,盐晶裸露在地表,可以不经加工直接挖掘。晒滩法在湖盐生产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于早期的海盐生产工艺。
卤水是从海洋和陆地中提炼出来的,在太阳和火中炸,在海中煮,在波浪中煮,卤水就成了盐。让人想不到的是,炒盐这么费劲,历史上却一直在用这种方法。在中国西南的一些井盐地区,因为炒盐而砍伐周围的树木,不仅造成环境破坏,还导致盐井因燃料不足而停产。当然,那是不得已而为之。西南井盐产地光线很少,盐工想不到让太阳晒盐。不过东部海盐产区也不缺光,只是晒盐的时间还是很晚,似乎也不完全是技术问题。而池盐的晒盐技术出现的很早,发展的也很成熟。但是为什么这种先进的技术没有更早的影响海盐的生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