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分析”的英文原版(纸质)材料?急!!!

中国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根据会计理论现代化的规范性、科学性、合法性和国际性的要求,新准则的内容不是国际会计准则的简单直译,其体系将涵盖所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原则内容,并将对特殊类型交易(如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特定类型行业(如油气开采业)的会计核算作出具体规定。但鉴于国内的具体环境,这两套标准在本次趋同后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会计操作中,两套准则是完全不同的,不相关的,部分不同的,但有关联的,即实质性差异和非实质性差异。

我国新标准由1项基础标准、38项具体标准和相关应用指南组成;国际会计准则* *有41个准则,没有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之分,这是他们主观认识和指导思想的区别。两个标准中,有25个标准待遇相同,2个标准有实质性差异,11个标准有非实质性差异。

(A)实质性差异

1.关联方披露:按照国际标准,所有国企都是关联方,它们之间的交易都是关联交易,应该充分披露。中国的准则认为,在两者之间只有投资控制关系的情况下,国有企业是关联方。

2.资产减值转回:国际准则规定,所有资产都要计提减值准备,以减少当期利润或增加当期损失,当资产价值恢复时,要转回,以增加当期利润或减少当期损失。我国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长期资产一旦发生减值,视为永久性减值,不可转回。

(B)非实质性差异

1.公允价值:国际准则提倡公允价值,我国准则认可公允价值,但有局限性:(1)公允价值变动需要计入损益,不产生现金流入,但会产生税收、税后收益分配等现金流出,对企业现金运营不利;(2)没有活跃市场时,具有主观性和随机性。

2.企业合并: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双方自愿交易(购买法),买方支付对价超过被购买方可实现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作为商誉,符合我国标准;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在国际准则中没有单独规定,但在中国准则中被视为资产负债表的重组,以证券价值为基础,不涉及公允价值。支付的对价与有价证券价值的差额不调整所有者权益,不形成商誉。

3.生物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国际准则侧重公允价值,我国准则采用历史成本。

4.保险、油气、金融等特定类型行业:国际标准更复杂,中国标准更细化,操作性更强。

5.国际准则规定中国没有(通货膨胀、暂停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国际准则规定两者都有,中国没有相应的准则。采取灵活措施暂停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的运作,并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相关信息;对于海外子公司所在国家的通货膨胀,在《外币折算及合并报表指南》中做了相应的规定。

6.其他差异(政府补助、企业年金基金利润):政府补助和国际准则均计入损益,形成资产的计入“递延资产”;中国的标准为资产形成计入“资本公积”。企业年金基金的利润,国际上的标准是退休福利计划的报告,分为:(1)特定存款计划,按工资的一定比例提取,交给规定的外部机构;(2)特定剩余计划,计算预计负债,使企业保持风险。我国的退休政策是基本养老保险加补充养老保险,两者都需要提交给外部机构。海外子公司因所在国而设立的“特定盈余计划”在合并报表和准则中有规定。

中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的原因

中国作为一个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在观念、市场发育、法制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

1.中国会计界主观上过分强调“特色”是中国会计与国际惯例差距的最根本原因。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采用反映中国经济特点、在一定条件下不同于全球准则的会计准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种特征不能无限放大,它的范围应该是有限的。

2.我国市场经济处于初级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发育有待完善,缺乏充分合法的市场竞争,企业之间的交易不规范,难以形成公允价值。

3.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不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利润为主要指标对企业进行监管和评价,而国际标准侧重于对企业未来现金流的预测。因此,中国会计准则侧重利润表和国际会计准则侧重资产负债表是两种不同的观点。虽然新会计准则开始关注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和资产负债表,但短期内难以奏效,分歧依然存在。

4.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和容量都不大,上市公司数量有限,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存在差异。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不能以投资者为优先,在考虑会计目标时必须兼顾国家宏观管理、投资者决策和公司内部管理的需要。

5.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不健全,内部治理结构薄弱,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短期行为普遍存在,违反标准达到粉饰业绩的目的。

6.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判断。随着新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会计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掌握新知识,导致准则在实际应用中出现偏差。

7.国际会计准则是参照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的,其所依据的经济背景主要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除了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等客观因素外,我国标准的制定还应考虑其他相关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的地位和情况不同,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会计准则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获得外资,但要以开放市场为代价,损害一定的经济利益。

8.应该指出,国际会计准则是相对的。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在全球范围内按照一套既定的准则来处理发展各异的会计业务是不现实的。

中国新国际会计准则与准则的差异

按照现代会计理论的规范性、科学性、法律性和国际性的要求,新准则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不是简单的翻译,它将涵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的所有原则内容,但它将针对一种特殊类型的交易(如企业控制下的合并等)。)和特定类型的行业(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提供具体的会计要求。但是,鉴于国内的具体环境,两套标准趋同后仍存在一些差异。在会计实务操作中,两套准则的处理是完全不同的,不相关的部分处理不同,但又相互关联,即:实质性差异和非实质性差异。

中国的新准则由一个基本准则、38个具体准则和相关的应用准则组成;IAS 41准则,没有具体准则和基本规范之分,这是双方主观认识和指导思想的差异。有两个准则处理同样的25个标准,有两个实质性差异,有11个非实质性差异。

(一)实质性差异

1.关联方披露:国际准则要求所有国有企业都是关联方,其交易是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应充分披露。我国国有企业准则认为投资控制之间只存在关联方关系。

2.资产减值转回:国际准则规定,所有资产发生减值时,必须提取减值准备,减少当期损益,当资产价值恢复时,增加或减少当期损益。我国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长期资产一旦发生减值,作为永久性减值不得转回。

(B)非实质性差异

1.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受到国际规范的推崇,是我国认可的标准,但也存在局限性:(1)公允价值变动通过损益加以体现,在损益中没有现金流入,它会产生税收收入,税后收益分配等现金流出,对企业经营现金产生负面影响;(2)没有活跃的市场,主观随意性很大。

2.企业合并:对于同一控制下的非合并,双方自愿交易(购买法),支付的购买价款超过被购买资产变现前的公允价值部分,作为商誉的处理准则,符合我国准则;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国际规范没有单独规定,我国的准则为资产负债表重新组合,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证券价值不涉及支付证券价款与权益所有权价值之间的差额,不进行调整,不形成商誉。

3.生物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国际准则采用公允价值导向,我国准则采用历史成本。

4.保险、石油和天然气、金融和其他特定类型的行业:国际规范复杂,我们的指导原则要求详细,互操作性更强。

5.国际准则对我国没有规定(通货膨胀、非流动资产持有人持有待售的终止经营) :国际准则对这两种准则的规定在我国都没有相应的规定。出售所持有的暂停经营的非流动资产采取替代处理,在财务相关报告中披露;对于境外子公司的通货膨胀,在外币折算、合并报表指南中作了相应的规定。

6.其他差异(政府补助、企业养老基金利润):政府补助通过损益的所有国际准则,形成的资产计入“递延资产”;中国的准则将资产的形成计入“资本公积”利润企业年金基金,国际标准的退休福利计划,分为:(1)具体计划的动向图,根据提取的薪酬的一定比例提供给外部机构支付,(2)具体计划的剩余计算预计负债,剩余企业的风险。中国的退休政策为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外部机构需要为东道国设立的海外子公司支付因“具体计划剩余部分”在合并报表和准则中规定的费用。

中国新规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不同的原因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思想观念、市场发展、法律制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异:

1.中国会计界过分强调主观坚持“特色”是与国际会计惯例产生差距的最根本原因。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采用全球标准和反映中国经济特点的差异会计标准,在一定条件下,是符合客观要求的。但是,这种功能不能无限放大,它的范围应该是有限的。

2.我国市场经济处于初级阶段,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市场发育有待提高,缺乏充分、合法的市场竞争,企业之间的交易不规范,难以形成公允价值。

3.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有所区别。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监督和评价的主要指标是利润,而国际准则侧重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因此,我国会计准则侧重于利润表与国际会计准则侧重于资产负债表是两种不同的观点。虽然新会计准则的开始关注的是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和资产负债表,但短期内很难有效,仍然存在差异。

4.我国资本市场规模不大,容量有限,上市公司中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各不相同,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以投资者为主要目标,会计必须考虑国家宏观管理、投资者和企业内部各种管理决策的需要。

5.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不健全,内部治理结构薄弱,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短期行为盛行,违反业绩标准,以达到粉饰太平的目的。

6.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职业判断能力。随着新准则的颁布、实施,会计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新获得的知识,导致准则在实际应用中出现偏差。

7.国际会计准则是在借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依据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背景,准则的制定和我国的需要。除了要考虑我国经济的相对落后,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以及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等客观因素外,还必须考虑其他相关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地位和情况是不同的,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会计准则是一把“双刃剑”,不仅有利于外国资本的进入,而且会对其开放市场的经济利益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8.看国际会计准则是相对的。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在全球层面下制定一套准则来处理不同会计业务的发展,不太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