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润大地散文
我是一个爱喝茶的人。不能说学过很久的茶,但是能喝点茶味。泡一壶茶,三两瓷杯,只为独处时自娱自乐,相聚时互相分享。朋友送了我一包茶叶,是武陵山脉产的。茶树在千余米的雪峰上野生,稀疏,完全工业化。我朋友的表弟住在山上。每年,她从山上采摘3578公斤的嫩芽。她在一个大柴火锅里煮它们。这种茶是绿茶的基叶,但做成红茶的汤色。自然,茶的视觉不是独特的,颜色是普通的。片片茶随意弯钩,粗细各有个性。没有毛尖,没有嫩滑厚重的龙井,没有慵懒柔嫩的碧螺春,没有凌乱蓬松的铁观音,没有名茶茶叶的成分。她只是一个害羞单纯的山民。这茶独一无二,胜过一些字号几千元、一万元的名品贡品。自封袋打开,一股青草般的香味溢出。当你轻轻吸吸鼻子,你开始意识到,茶香的本质其实是嫩叶的清香,是春天的清香,是春天嫩叶的清香,是雨过天晴后的复土。轻盈灵动,深意悠长。那种香味也是小麦香、稻香、香草香、叶香的结合,让它如此醇厚绵长,如此美丽诱人,让人舍不得酿它的汁,却又很想喝,为之着迷。
朋友送茶给我,告诉我:我想把这茶留给自己。只喝一杯,你就知道这茶的美妙了。这款茶的汤色是金色的阳光,中和了绿草,加上色谱很难发现的嫩鹅黄色。这汤色可以叫山黄,也可以叫土红、红黄。汤很清澈明亮,杯中静如处子,手中明如明月。凝神静气,看这深棕色,耳畔的寂静是知性的寂静。不知道是把这茶放进肚子里,还是这茶会把人融化成隐形。我在这个茶汤面前发呆了很久。茶的香味是由热水释放出来的。在水蒸气的上升中,香味先扩散了一点,好像在扩散之前打碎了什么东西。不知何故,仿佛一簇簇山茶花在眼前悄然绽放,茶香和水汽凝结在一起,让香气渐渐浓郁。它慢慢穿透我微闭的双眼,蜿蜒潜入我的内心,让我闻到满满的香味。慢一点,抿一口,像温热凝结的脂肪,先停在舌苔上,让它滑入喉咙,再通过咽部慢慢到达胃部,极其顺滑、圆润、舒适。在这温暖的群众中,我也注意到了柴火的余味,那是嫩叶在铁锅火中渐渐软化,在铁与火中永生的决心。我知道,这种茶必须生长在阳光明媚的丛林里,茶树的枝干必须经过多年的风霜雨雪,让天地日月精华融为一体,没有苦涩,没有腥味,不浓不淡。茶一进肚子,就觉得沉甸甸的,仿佛变成了一棵茶树,站在山上,迎着风雨,迎着太阳,迎着月亮,不顾时间的变迁,只扎根在泥土和石头的缝隙里。有相当一段时间,但朋友来了,我喜欢把这茶拿出来,洗洗小白瓷杯,听一段牡丹亭或者西厢记,在一个干净的房间里看着茶微微荡漾,为我喝杯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现在,这茶已经悄然成为绝唱,哪怕是难得再见面。
年轻的时候在鄂西山区喝绿茶。那时候茶叶都是散装的,没人关注茶叶的生产过程,也没人关注茶叶的生态环境。人们关注的是茶的冲泡。茶叶多为老春茶,叶厚,均为手工揉捻。冬天农闲的时候,一家人围在火垄周围,抓一把深绿色的茶叶,扔到一个有侧耳朵的小土锅里,用柴火烤,边烤边上下晃动土锅,让茶叶在锅里受热均匀。再过两三分钟,一股浓烈的‘干香’就会从柴火的气味中透出来。提起挂在火焰上的铁壶,把开水高高小心地倒进锅里。细长的弹簧跳进锅里的一瞬间,咣当一声,锅里搅起了一大泡,一股水蒸气带着茶香飘到了空中,顿时茶香淹没了柴火呛人的烟味。这时候茶是不能喝的,只好放在火边一会儿,然后每个人拿半杯。这种茶汤比较浓稠,往往会让人有微晕的感觉,往往会产生饥饿感。受不了茶的力量的人说,茶被熬成了糊状,喝一口就会留下一个缺口,对很厉害的人一定有用。这种煮茶我也喝了很多年了,但是熟悉的经验很少。但我从此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如一日,无缘无故地迷恋茶溶于水的清香。可惜我家不种茶,我们喝的茶大多来自附近高山上的姑姑家。有一年,我从山上拔了一棵小茶苗,种在房子旁边。茶苗长大了,开花了。结果几十年过去了,茶树还在那里生长,这是一种独立。不记得是哪一年了。我曾经在这棵茶树上采了几十个嫩芽,自己在锅里炒,一根一根拧成条,晒干。最后我忍不住好奇,就泡了一杯绿汤,开心的喝了下去,但是味道也不是很特别。然后有一年,我呆在长沙的一个农家乐里,帮茶农泡茶。我还记得的是,新鲜的茶叶先在锅里加热灭酶,然后放入深木桶里。我赤脚在桶里踩一会儿,然后在桶底蹭来蹭去,直到我的脚被茶叶的色素染成了棕色,绿叶变成了深色的条纹。然后我把茶叶放进竹制器皿里,放在炉子上慢慢晾干。那茶喝起来满满的柴火味,仿佛是你手中的一杯烟火,有着燃烧的清香,又有着苦涩的味道,所以别有一番风味。
这些年来,我逐渐收集了很多不同地方的不同茶叶。想起来,不同地方的茶叶确实因为水土不同,制作工艺不同,所以茶味也不一样。当然,不同的茶可以有大致相同的味道和兴趣。三五好友,围坐在火炉旁,泡一壶茶,看似悠闲,实质却是合作与分享。酒可以和每一个知己一起喝,喝酒可能只是酒肉朋友。然而,茶不是。茶首先是礼物,和大家分享大自然的馈赠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一杯茶的小房间,品着时光的汤,谈着天地的大小,默契地对视。
人们喜欢茶。茶不仅能提神醒脑、生津止渴。事实上,正是在茶的兴趣中,他们显露出了自己亲近自然的真实本性,那种无牵无挂的纯真。这种覆盖着陶瓷的茶叶,浸泡在人们依山傍水而居的乡村、城市、都市里,慢慢干涸,变成一群人修身养性、崇尚自然的旗帜。有人说茶能提神,茶多酚和茶黄素对人体有这样的好处。我想,茶的提神作用其实可以理解为茶的浓缩。一片树叶,可以在山川之间凝聚起一个村庄、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凝聚着相同的兴趣、品味、爱好,蕴含着相同的关于生活的理解。这就是茶的力量,这就是喝茶的方式。对于人们来说,茶早已超越了物理、生物、化学的作用,在精神维度上变得丰富,进而滋养了茶的内涵和文化,改变了茶的工艺流程,成为让人流连忘返的精神居所。
和很多非物质文化一样,茶文化也是从功能出发的。明代朱奎编著的《救荒本草》从食以充饥、救荒出发,先在园中种植、观察采集的野生植物,对采集的植物进行绘制和描述,记录茶叶的加工和烹饪方法。明代学者李炼说:“省饥,将嫩叶或冬叶煮成汤。”。更早的《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有人推测,茶最早使用的初衷可能是作为咀嚼食品,或者作为烘焙食品,后来茶的药用价值被发现,逐渐成为抗病强身的良药。清代吴启卓在《植物名实考证笔记》中写道:“山茶:本草纲目始有记载。”据考,唐代以前没有“茶”字。“自从陆羽诞生于世,人们就互相了解春茶了。”陆羽的《茶经》代代相传后,茶开始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消费。从唐代开始,茶不仅有了名字,而且不再是一条小溪。历经宋、元、明、清,逐渐汇成一条饮食、治病、养生、益神、悦人、禅修的文化之河。这是一条优雅自然的河流,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吟咏不已。从一个功能性的饮食案例,逐渐成为经典,成为道,成为诗,成为礼,成为国粹。这条茶汤之河,流过六朝后开始生儿育女,流过三国后逐渐开明,流过魏晋南北朝后逐渐流行,流过唐朝后兴盛。茶也从食物和药物跃升为蕴含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国民喝汤。一杯茶汤,既融合了天地日月精华,又融入了五湖四海人的潜意识。这就是中国茶,一片悲壮的叶子,终于被发现,被崇拜,被赋予,被象征。就像陶瓷被称为瓷器一样,茶开始滋养这片土地的人民。他们在茶中找到了相同的命运故事和命运感觉,茶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成为了我们。这可能就是茶经久不衰,由俗到雅,由雅到俗的原因。每一次流动,都汇聚了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的味道,承载了地球人的心声和足迹。
至于茶,我也愿意相信它是一种盲目的中医。中医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喝茶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回归了茶的本位。茶一方面可以益心、补气、强身,另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文化凝聚力来修身养性。前阵子有研究茶元素的朋友宽夫先生请我喝他研发的熟红茶,他称之为世界第一。宽福先生注重喝茶的每一个细节,到哪里都带着一个小盒子,里面有一套茶具,一个玻璃滤壶,一个茶具,三个青瓷杯,以备不时之需。他家的茶叶产自毛里求斯,空气、阳光、水分都很好,茶叶的基质自然也很好。据宽富介绍,这款茶的开发是偶然受到英国红茶的启发,于是毅然从采茶转行,选择了英法红茶产区作为自己新的事业基地。为了这种茶,他曾经卖掉自己所有的房产,在毛里求斯买了2000亩茶园。在他“养胃三天,改善睡眠七天”的宣传中,我特意集中喝了一周,让我更加确信茶汤是中药,对调节人体内的平衡真的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想,茶文化流淌到今天,“食”的因素已经褪去,而“药”的因素却在我们的血管里顽强地生长着,慢慢地和礼、艺、禅、道、性一起流淌,流淌在神州大地上,蒸发成云,落地为雨,滋养着官僚士大夫,也滋养着五族之外的百姓。现在,我养成了早上喝绿茶,下午喝红茶的习惯,也算是把茶的功能和茶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了。我是真的爱茶而不是一个人溺茶,偶尔也能有些偏食。
茶之所以叫文化,其实是岁月的打磨和沉淀。从陆羽的《茶经》开始,出现了《茶经》、《煮茶》、《采茶》、《十六汤》等茶书和诗。如唐伯虎的《沏茶图》、《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陆羽的煮茶图》、《品茶图》等。,逐渐形成了“汤社”。人更是故作姿态,有人迁徙,邻居要献茶,客人来了,要敬“元宝茶”,订婚时要点茶,同室时要第一次回茶,高兴时要送茶。茶在世俗生活中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这股席卷而来的茶风,推动了茶叶工艺在杀青、发酵、风干等方面的变革,茶具的款式、质地、图案也是五花八门。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茶形成了一种文化,风靡了地球那么久,而今天,太多的茶艺,无论多么复杂精致,都只能沦为庸俗的商业。几百年前的饮茶人,几千年前的人们,其实和我们今天一样,内心都是注重精神的,只是当时公共精神产品的文化资源极其有限,市场上的人在茶的创作中享受文化满足?是不是他们通过喝茶聚在一起,成为了一种难得的精神生活,所以祖先们在喝茶中享受了大自然的恩赐?只是在今天,当面对无限多的文化选择时,我们大多数人都很快消费并忘记了,唱一首像样的茶诗,画一幅像样的茶画或写一部像样的茶经典从来都不容易。相反,茶就像没有空气的空气,我们有一些说不出的依赖,甚至是那种依赖,只是我们常常忽略了。
茶也因此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毛尖茶、龙井茶、普洱茶、铁观音,借助一湖一山一河,成为中国茶叶的中流砥柱。世人从工艺上把茶叶分为黑白、红黑、生熟,从外形上分为砖饼,从叶形上分为茶叶。光是造型就极其丰富多彩。文人墨客一直在饮酒中制造一些意义。明代张远在《茶经》一书中提出了“茶道”理论:“时之精,时之干,时之净。细、干、净的茶道。”注意品茶的过程,做到简单自然,神秘适中,水乳交融。张远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看茶色、品茶味、闻茶香、听茶声、摩茶具的完美境界。张大佛爷更进一步:“世人品茶而不尝其性,爱山川而不感,学而不惊,学佛而不破其宗。”言下之意,品茶不要在意水的外观和味道,而要通过喝茶达到精神上的快乐,达到一种纯净脱俗的心境,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于物、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合一的境界。但是,今天的茶在不断被放大,不断被强行赋予各种文化含义,充满重金属和烦躁。我对茶越来越警惕了,尤其是那些海拔低,规模越来越大,产业化的茶园。那些茶树本来就矮,根部施点农用肥料也没什么奇怪的。采摘期喷一点农药也不奇怪,或者说还过得去。我警惕的是,茶农在采摘前会在叶子上喷洒各种化肥,增加了叶子的肥大和水分,称重时更有质感。茶农确实因此赚了更多的钱,但是喝茶的人不得不为此付出健康的代价。几千年来,茶叶的商业和文化技术从未如此复杂和丰富多彩,以至于很难相信商人的品牌。对于不知道茶叶产地的人来说,不管它有多精致,不管它有多贵,喝茶的人都不敢轻易进口。
茶属于山茶,本来就是野生的。我粗略查了一下,早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就提到过有野生茶树。《本草纲目》记载:“山茶花产于南方。树木诞生了。最高者赞,枝繁叶茂。”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宽夫先生考证说,毛里求斯红茶最早是从中国传入的,但地理环境的变化逐渐改变了茶的性质。与宽夫先生的交流,让我跳出了茶商文化的绑架,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茶。茶必须属于山茶科和山茶属。现在那些盖着茶叶的菊花、牡丹、绞股蓝、枸杞,都被广泛认为是茶。其实它们只是植物饮料,冲泡出来的茶并不是真正的传统茶汤。现代植物学表明,山茶科和山茶属的植物高度集中在中国西南地区,这说明中国西南地区是山茶的起源中心,是茶的发源地。中国西南地区有许多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这里山峦起伏,山谷纵横交错,地形多变。当低纬度和海拔高度相差很大时,气候差异很大,以至于原本生长在这里的茶树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不同气候中慢慢分离,导致茶树的种内变异,发展为热带、亚热带大叶、中叶茶树,以及温带中叶、小叶茶树。有个经营云茶多年的老朋友。他的茶叶基地在云南临沧一个海拔3500多米的村子里。在他合作的茶园里,有几十棵千年以上的老茶树。这些千年茶树,粗壮到可以两个人抱在一起,树身根深蒂固。它们不需要施肥或喷洒杀虫剂。他们只需要根深叶茂,所以茶的品质极好。由优秀的朋友以一万元的价格包装三年,一年采摘两次,三年可以收获12个饼和茶叶。这种茶,值得邀上三两个知心好友,在阳台上谈情说爱,好好品品,认真聊聊时间。
前一段时间,我去西湖附近的龙井茶园短暂停留。那个茶园,藏在灵隐山的原始森林里,曾经是一个叫百乐桥的小村庄的负责地,住的人就是这里的茶农。据说有开发商看中了灵隐寺,高价从农民手中买下了茶园,准备开发别墅。他们一点也不知道政府想要保护生态,建设计划从未被批准。几年后,他们不得不以第三种价格将茶园转让给一家政府园林公司。现在,这里成立了茶叶合作社,将茶园无偿转包给当地已经转为居民的“农民”,让他们自己生产、自己销售,不需要支付任何“钱”,只求保住那片茶园的葱绿。闲暇时在村里转悠,看到“自产自销”的牌子,就上去搭讪几句,想找个合适的龙井。连续几天,我不是有点苦,就是太轻,不容易下手。一天晚上,经一个在村里租住了十几年的熟人介绍,我去了一个茶农家里。茶农把剩下的茶叶都拿出来了。茶叶有四种,分别是明前春芽、五谷雨茶、龙井新品种43号、龙井春茶。茶农一一冲泡,尝一次。我立刻喜欢上了清澈而不淡的龙井春茶和新品种龙井43柳叶般的身姿。我也知道明前春芽的珍贵,但是嫩芽汤太淡,总觉得不值几千元的价钱。对于找到的两种茶,都是满心欢喜。闲暇时,我早晚在茶园里散步,有时从窗口看茶农在田里除草翻土。我很喜欢这种未开发的原始农耕,突然觉得这一片西湖龙井虽然不是我的,但是属于我们的,可以算作我的。
和我一起去的家人也很喜欢这个茶园。听说茶农都是免费承包,所以也有承包一亩两亩的意向,但是被我拒绝了。这辈子在西湖住不了多久,就得请人来打理煎。这茶一旦沾染了利益,别说亏损,就是失去了利益。爱喝茶的人,比如我,只适合喝一搭和没搭的。如果你真的想拥有一个茶园,你就必须考虑管理和如何赚更多的钱。人与茶之间,不再那么纯粹。突然想起几年前有个熟人承包了武夷山几百亩山林,开发高山茶这种奢侈品。每斤规划价两万多元。不想政府突然收紧“三公”经费,这茶只好放下姿态,努力回归寻常百姓家。我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不幸。
衣食住行缺一不可,油盐酱醋茶。想必在人们的基本需求中,只有茶介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之间。它是人的物质需求基本满足后通向精神的桥梁。注定要从生存走向生活,融入儒释道,演绎时间之美,像春风一样吹过草原大地。这茶是大自然的馈赠,不仅滋养了我们的身体,也滋养了我们世世代代的灵魂,滋养了我们的生命,凝结了我们的利益。茶一旦与水混合,装在白瓷里,就在英语世界找到了一种命名的茶,与中国融为一体,滋养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