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一个关于肢体语言的情景对话。

物理性状

(1)眼神和表情。英美人交谈时,双方都正视对方。在他们看来,这是正直和诚实的标志。英美有句谚语:永远不要相信一个不敢看你眼睛的人。(不要相信不敢看你眼睛的人。)在中国人们在交谈时,双方不必时不时地对视,有些人甚至会刻意避免不断的目光接触,以示谦逊、顺从或尊重。这可能是初来中国的英国人和美国人觉得中国人不够热情友好的原因之一。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英美人喜欢面对面的交谈,而中国人则倾向于推心置腹的交谈。

双方正视对方是一种习惯,但他们讨厌那种盯着看,因为在他们看来,那是一种非常粗鲁的行为,仿佛自己是“物”而不是人,也就是“非人化”。10年前,当中国刚刚打开改革开放的大门,迎来少数外国人的时候,英国人和美国人发现中国像“稀有动物”一样上上下下,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这让他们感到非常恼火。很多来中国的说英语的人对此不满。然而,盯着看的中文意思有时只是好奇和惊讶,而不是粗鲁。

据说(高,1991: 55)当人看到有趣或喜欢的事物时,瞳孔会扩大;看到不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东西,瞳孔就会缩小。这种现象据说在古代就被珠宝商注意到了。他们可以从瞳孔的变化知道顾客是否对商品感兴趣,进而决定是提高还是降低价格。如果这种情况是真的,那就不存在文化差异,而是存在谁更熟悉的文化差异。例如,据说美国商人在中国与珠宝商打交道时会戴太阳镜,以免瞳孔变化被精明的中国珠宝商看到。

(2)手语。手势可以表达多种意思,文化差异尤为突出:

——中国人用手指从“1”连续数到“5”,即先张开手掌,再将手指向其弯曲;相反,英国人和美国人先握紧拳头,然后一个个伸出手指。

英美人用拇指和食指围成一个圈,表示“OK”(好),而中国人的“0”手势常用来表示“零”,所以当一个中国学生问美国老师考试成绩时,美国老师用“OK”手势回答,这让中国学生大吃一惊:他得零分了吗?!

-显示数字“3”。在中国,拇指和食指的指尖连成一个圆圈,其他三个手指张开伸直(如果弯曲,表示“零”,类似于英美的“OK”手势);而英国人和美国人则是竖起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用小指抓住大拇指。

-中国人说“6”、“7”、“8”、“9”、“10”可以单手处理,如下图;

英国人和美国人说“6”、“7”、“8”、“9”和“10”不能单手处理,只好双手配合,如下图。

——中国人用食指刮脸表示不丢人,真丢人;而英国人和美国人表达这种意思是要嘲笑的对象,用一只石头手的食指在左手食指上一下一下平削过去(削去):

在英美,人们用食指和中指做出V字形,表示胜利(胜利、成功或和平),而在中国,这个手势相当于“二”。尼克松也做了一个三V手势。

——英美人要求搭车时,面对迎面而来的车辆,右手握拳,向右肩方向晃动大拇指(注: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是一个淫荡的动作);在中国,当人们乘坐电梯时,他们面对车辆,将一只手臂水平伸向一侧,手掌向前,做出“停止”的手势,或举起右手或双手与司机打招呼。

——中国人向接近他们的人招手,手掌朝下;英国人和美国人都很高兴。一位中国教授去一个美国家庭给一个孩子送礼物。当他向孩子挥手时,孩子后退了。原来中国的手心向下波类似于美国人让人走开的动作。

上面的例子要么和中英的相似,但含义不同;要么是意思一样,只是手势不一样。

以下是英国人和美国人特有的徒手动作:

——双臂交叉在腰间,然后沿着身体两侧向下伸展,表示“完成了”和“没救了”。

——手臂在身前上下移动,勾勒出女人的身体,表示“美”。

耸肩:皱眉头、扬眉耸肩、屈肘、手掌向上展开、甚至微微弯曲双腿等。,表示“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这种情况没救了”、“我什么都做不了”。

——用手拍拍后肩,表示“沾沾自喜”。

中国人还有很多独特的手势,英美人很难理解:

-当别人给自己倒茶或倒酒时,广东人用食指和中指或多个手指在桌上点点,以示感谢。现在这一行动已经蔓延到中国的许多地方。如果用这个手势不表示礼貌,中国传统的表达方式是将一只手或两只手放在杯子旁边。

——给别人东西或者双手拿东西表示尊重。

——伸出两根竖起的食指,在你面前慢慢靠近,表示“男女相爱”“配个好姻缘”。

说话时张开手捂住嘴,表示在说“密语”。

国内外有很多特殊的手语,限于篇幅不得不省略。

(3)坐、站、走、蹲。邱文生(1994: 20)说:“在西方,站着的人通常在职位、年龄或地位上比坐着的人长,在谈话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谈话的一方采取站立姿势或来回走动,意味着他(她)有权决定谈话的进程。而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一般来说,年轻一代或地位较低的人,以站为礼,听意见,处于被动地位;长辈或德高望重的人往往坐着,处于主导地位。”这种概括有一定道理,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较好。例如:

在英国和美国,拜访别人家时,如果客人是女士,当她进入客厅时,客厅里的大多数男士都会起立。各个年龄段的英美女士都喜欢这种礼仪,尽管年轻一代中遵循这一传统习俗的人比过去少了。

——上课的时候,中国的老师提问,一般都是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在美国,学生通常坐着回答美国老师的问题。

西方文化强调“女士优先”,所以请女士先坐下是礼貌的。女士入座前,男士有义务帮她们拉出椅子,女士入座后才坐下,这也是有教养、有文明的表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辈分的顺序,强调长辈、上级、尊者先坐。他们坐下后,一些晚辈、下属和级别较低的人并不立即入座,而是等长辈、上司和德高望重的人“坐下”后再“致谢”。招待客人时,主客入座前,比较传统的人还保持着“让座”、“致谢”的传统礼仪,只是没有以前那么正式了,但无论如何,“小人物”总是要在“大人物”之后落座。中国人害怕坐在舒适的座位上。请看以下对话(欧阳法苏,见胡文忠,1988:36):

w:(指给C看沙发)请坐。

不,不。我要坐在这里。(走向椅子)

w:哦,请坐这边的沙发上。

列车员:没有,没有。这把椅子完全没问题。

坐姿也有文化差异:

中国人的传统坐姿是“坐如钟”。一直要求上身与大腿、大腿与小腿的角度成直角,腰要直,膝盖要收紧。这就是所谓的“坐以待毙”。中国传统的椅子是太师椅,椅面与椅背成直角,不太可能坐在你的背上,否则人会滑到地下。太师椅是迎合中国“标准”坐姿的材料。

——英美人不习惯“坐以待毙”。将一个脚踝压在另一个大腿上,这是典型的美式抬腿法,称为“四足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因为某人“四条腿”的身材判断他是美国间谍,并将其逮捕。

-美国人对“四条腿”的框架感到不舒服。有时候和人说话,其实是把脚放在桌面上。当我准备离开美国回国时,我去了一家美国银行销户。在交谈中,银行经理竟然把穿着皮鞋的脚放在桌子上,很有“霸气”的风格。回国后,我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心想:也许我的银行存款在这个经理眼里少得可怜,他不屑一顾。况且我是黄皮中国,所以这个白人富豪可以“屈尊”把脚放在桌子上跟我说话。后来我才知道:“美国人把脚放在桌子上,这是一种放松、非正式的表达,往往是对对方的尊重。”但对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一些人来说,这种行为是粗鲁或自命不凡的(詹森,见胡文忠,1990: 131)。

——英美人喜欢坐在家里铺着地毯的地板上;在美国街头或公共场合,我也看到很多人坐在任何地方。到了中国后,一些英美人也是随地坐,中国人看到就觉得不卫生。当中国人不得不坐在地下时,他们经常会找到一份报纸或用手帕把它铺在地上。英国人和美国人认为这是不卫生的,因为在他们看来,手帕怎么能放在地下呢?乱扔纸屑本身就不卫生,而且有违公共道德。

——美国老师上课,有的居然坐在讲台上,中国学生大为惊讶,认为这是一种庸俗的行为,但美国老师这样做是为了减少课堂的紧张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是一种非正式的表达。

“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卧如弓”是中国文化的正统要求,但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中国人的做法与这一传统有相当大的距离。上面讲了“坐”,接下来我就来看看“站”、“走”、“蹲”的文化差异。

——中国老师上课,除了刚好能看到黑板,大部分时间都是站在讲台中央,而英美老师特别活跃,总是在教室里来回走动,似乎站着不动就受不了。所以英美人认为中国的阶级太保守,太正式,太死板,甚至让人昏昏欲睡。中国人有时会觉得英美老师太随便,甚至扰乱课堂秩序。同样,在一般的报告会上,中国的演讲者一般都是站在讲台上一动不动,冷静而庄重,严肃而“呆板”;而英美演讲者则不断在观众面前来回走动,甚至走到观众身边,以增强自己的感染力。演讲者动作频繁,身体前倾后仰,踮起脚尖,甚至为了某种效果而背对着观众,显得“过于活跃”、“不够庄重”。

——英美人站着跺脚表示不耐烦;中国人跺脚表示愤怒、烦恼、沮丧和后悔。

——英美人走路趾高气扬,昂首阔步,所以前苏联曾说,“美国人走路就好像脚下的土地是属于他们的,英国人走路就好像不在乎脚下的土地是谁的”;一些中国学生说,英国人和美国人走路“好像全世界都是他的”。一句话,英美人的站姿和走姿就是运动员和军人的站姿和走姿;在英美人眼里,中国人的标准就是学者和平民的姿态。

——中国人可以长时间下蹲,脚着地,脚尖朝外。英美人不仅觉得这个姿势很难做,无法保持平衡,而且普遍忌讳。英美人典型的下蹲姿势是两个脚趾着地,或者一个脚趾一只脚着地,但就是这种“平衡”的姿势;他们不会坚持很久,所以如果他们想休息,他们宁愿坐在地上。我发现中国的公厕蹲位是中国人蹲位工作的反映。在国内很多机场,国内航班休息室的厕所除了一个“残疾人专用”坐式厕所外,都是蹲着的;在国际航班候机楼的洗手间里,所有的座位都是坐式马桶。

(4)头部运动。中国人和英美人一样,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但由于上一节提到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头部动作有时会不一致。比如“你不应该被发现。”妈妈对我们说。我们都拍脑袋。

母亲对我们说,‘不要灰心’;后一句字面意思是“我们都摇头了”,如果用文字代替非语言表达,应该是“不,我们不会被发现的。”。但如果把这句话翻译成中文,No应该翻译成“是”,整句应该是“是,我们不会灰心”,这里No对应的中国人的非语言动作应该是“我们都点头”;如果用英语与英美人交流,思维方式和受其制约的非言语行为要符合英国人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摇头表示“是”。比如中国和英美都有抬头用下巴指方向的动作。不同的是,中国经常伴随着捏嘴唇,而英美则是捏嘴唇,咂嘴来表示“飞吻”!

参考资料:

非口头信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