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近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股“西式”浪潮开始席卷全国。不仅汉语中有很多音译词,比如“摩登”、“可乐”。穿越西方节日也成为了全世界人们追求的时尚潮流。以圣诞节为例。商店把自己的店铺装饰得五颜六色,各种促销活动接踵而至。至于大学,开始准备各种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走上街头,学生们情绪高涨。所有这些现象都反映了西方文化的强烈渗透。那么西方文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渗透到中国的呢?它的魅力在哪里?为什么中国人如此热衷于西方节日?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事实上,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始于汉代。当时罗马帝国开始与中国的东汉王朝进行交流,而这种交流的方式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唐朝以后,中西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最重要的标志就是* * * *的传入。当时,* *在中国被称为“景教”,信徒一度发展到几十万人,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渗透。但唐朝后期,军阀混战,中国* * *发展逐渐衰落。第二次渗透是在元朝。当时由于蒙古帝国的影响,大量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是凯尔波罗。他的《东方笔记》在西方引起巨大反响,中国成为西方梦寐以求的伊甸园。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传播一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思想,如利玛窦和汤若望。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重视这些人传达的信息,中国继续沉睡在去中国的梦想中。到第四次渗透时,已经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四次渗透初期,外国人仍通过传教向中国民众灌输西方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第五次大规模渗透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中国人爱上NBA,中国人爱上外国节日,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因为它已经彻底征服了这个民族。
【转自铁血社区/】
那么西方文化的魅力在哪里?为什么这么快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一个是外部的文化。为什么说自己的原因是第一位的?我们还是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分成三派,一派是保守派,一派是激进派,一派是中间派。保守派主张不变,继续走老路;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中派认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可以强国,抵御侵略。起初中间派上台,开始推行所谓的“洋务运动”,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中间派不足以改变中国现状。于是激进派上台,发动所谓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被唾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了几十年的阶级斗争,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的轻视,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精神空缺和文化满足空虚。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被压抑的文化需求,因此被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普遍接受,并迅速扩大。从西方文化本身的原因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非常讲究的文化,尤其是文艺复兴之后,为中世纪暗淡的文化注入了丰富多彩的高雅元素,于是诞生了莎士比亚、达芬奇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而西方文化的宗教氛围浓厚,所以给西方文化披上了一层神圣神秘的外衣。这些原因都给了严重缺乏文化寄托的中国人强烈的新鲜感。正是因为以上原因,目前外来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股愈演愈烈的“洋流”呢?有些人认为应该彻底抵制外来文化。去年十几所名牌大学的博士联合抵制圣诞节,就是全面抵制的具体表现。有些国家非常重视自己的文化,对外来文化有很强的抵触情绪。比如在法国,法国人对英语的渗透很头疼,经常创造一些法语词来代替英语词。但是,对于外来文化的涌入,大多数人还是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中国文化本来就是不断融合产生的文化,所以文化的包容性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比如国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几个宗教都流行而不冲突的国家很少。而中国则有佛、道、道教,教派并不单一。以佛教为例,既有禅宗,也有密宗,但中国没有教派冲突。另外,中国人的信仰也很包容,就是既信菩萨,又信神仙。混合信仰的一个明显证据是《西游记》中道教神仙体系与佛教神仙体系的互换。这在外国文学作品中极为罕见。所以,包容是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因此,我认为,面对滚滚的洋流,我们应该宽容,但也不应该忘记自己与众不同的传统文化。日本人在保存传统文化和对待西方文化方面做得非常好,所以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如何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近年来,韩国利用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报为韩国的文化遗产,这是中国人民的一大耻辱。所以我们在接受外来文化的时候,不能放弃一切,把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留在自己手里。振兴民族文化是我们现在最大的责任。
20世纪西方文学压缩了过去的文化和文学,开辟了未来的文化和文学,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模式做出了借鉴。西方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影响主要发生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冲击和改造了中国的人性和社会文化结构;另一方面,它改造了中国的古典美学观念。延伸到20世纪后期,西方文学的文化困惑和思考给了中国文学和文化一个整体性和反思性的启示。文学单一的历史倾向和文学单一的文化品质在现代文化语境中被破坏,这将使人们从文化的整体视角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思考20世纪中国历史所提供的文化形象。
这应该更适合你的需求
第一,从文学到历史的重叠
对中国文化现代性与外国文学关系的思考,引发了中国文学文化和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现代性本身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但它意味着许多悖论。有内因也有外因,既有现实的也有历史的,既有现代的也有古典的。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研究和批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改写,经过专业化、职业化和不同人文精神的过滤,被中国的文学作品模仿,重新改写。西方文学的现代性主题在中国文学中可能被彻底改写。这种现代性的改写产生了中国文学自身的现代性,如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和先锋历史小说的中国化追求和经典化描写。作为文化因素直接涉及中国文学、社会、文化、历史的外国文学,以及被模仿改写的外国文学作品,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产生了影响,它们本身就是这种文化史的一种表现。
对于世界和中国来说,现代性是一个浓缩的人类形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为现代性并不是完全脱离历史和传统而产生的,而是突然单独产生的,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压缩了人类几千年的追求而爆发的。现代性成为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古典时代的中国社会没有西方几百年的前现代时期,中国的现代性是被西方现代性的形象激发出来的。西方文学的现代性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和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使中国文学避免了不必要的错误,缩短了时间旅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在空间上的膨胀性变异。20世纪西方文学对以往文学的压缩和对未来文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的文学文化模式做了一个现代性的借鉴,使中国文学不用花太多的钱就能获得有益的经验。20世纪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局面,使中国文学有了获得外国文学和文化经验的可能和机会,进而转化为历史动力,反过来发挥人在历史中的本质作用,从而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中国的历史飞跃。
我们可以在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后期整个中国历史的大历史转型、艺术转型、人性变异、文化追求中,找到西方文学的不断出场。西方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发生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冲击和改造了中国的人性和社会文化结构;另一方面,它改造了中国的古典美学观念。一方面符合中国古典文学的性质,在这种变化中传递西方文明的信息很重要。另一方面,它与中国古典文学的性质不符,表现出一种脱离社会历史的纯艺术审美的诗学观念,而不是中国古典的伦理政治化的诗学观念。
受外国文学直接影响的中国文学,发端于20世纪,与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国的社会变迁、中国的文化思想、中国的民族灵魂紧密结合,孕育了20世纪中国的历史功利主义文学传统。西方文学在中国的最早出现是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之后。20世纪初,批判现实主义最早也是最多地被引入中国。邓世昌和官兵们,随着北洋水师的铁甲舰在黄海汹涌的波涛中轰然倒下,人们期待着坚硬的铁甲舰和重炮的轰鸣保家卫国,但当时这一切都没有了,于是出现了文化救国的声音。中国古典文人意识到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失败,更是文化上的失败,因此他们主动打破文化上的孤立和自恋,并试图进行改革,从而导致了小说和诗歌的现代革命。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文化人进一步认识到,要救国,首先要用文化拯救人的灵魂和品质。鲁迅的“救救孩子”的呐喊,产生了中国第一部模仿西方人性之声的白话小说,郭沫若的自焚之火,毁灭了旧世界,毁灭了旧灵魂,开创了中国最有影响的诗风。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外国文学的直接影响。中国文学的主流发展总是伴随着中国现代社会的变迁。在战争和革命的背景下,中国现实最需要的,与中国社会有最直接现实关系的外国文学作品,可以随时选用。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文学中,鉴于文革时期对人性的摧残和破坏,强烈突出西方文学影响下的人性和人道主义精神,同时重新引进或强调大量强调人道主义的外国作品。
这说明从20世纪初的鲁迅作品到七八十年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与西方的人文精神是相融的。这种人文精神的唤起和主要表达是由作为主体的文学来完成的,或转移到中国文学作品中,或直接由西方文学作品来表达。这类文学中人性现象的转变和过程,显示了西方文学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隐性动力之一。
另一方面,追求纯艺术审美立场的外国文学思想和作品影响了中国历史的现代性。可以说,如果没有西方艺术哲学的影响和整个20世纪大量接受、思考、追随、贯彻和改变这一美学立场的人,中国真正的文学和文化现代化之旅就不会发生,也不会同时改变大量中国人的生存观念和艺术欣赏趣味。
第二,纯粹审美人物的召唤
西方文学的现代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对中国现有文学、文化和社会传统的绝对对抗和排斥,而是中国现实与西方文学、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从而整合和影响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文学在历史和自身的现代性中获得解放,使文学审美独立和艺术自主的倾向从单一的表达愿望的文化审美意识中转化。
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一种承载传统的文化审美意识。没有西方那种追求艺术自立,以纯粹的艺术内容寻求审美境界的传统。中国古典文学的所有重要作品,除了屈原和李白等少数作家的作品外,几乎都是以其文化内涵来确立审美境界的。中国的这种古典文化美学立场,迫使中国文学的主流传统只能在有限的艺术空间内改变。中国古典作家,首先是古典知识分子,应该有忧国忧民的使命情怀,而不是独立艺术的审美情怀。中国古典文人文化艺术融合的独特品质在于世俗权力的问题,即报国救国就是出相,享千古风流。这与西方传统不符。西方的艺术家,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再到现代,一直都是相对独立的,他可以在不涉及权力体系的情况下,成为独立自由的艺术创作者。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传统和文人素质限制了中国文学再创造的可能性。因此,中国文学一直以诗歌为主要文体,便于文人及时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愿望。由于文人与权力系统的密切关系,古典文人的命运随时因其官职的升降而起伏,而诗歌也便于表达这种生活感受和生活状态的变化。中国古典文学一直以诗为主体,“天不变,道不变”。文学的本质是不变的,只是在诗歌变体的转化中有不同的表现:诗经的歌,汉魏的诗,唐宋的诗,杂剧的杂剧。每一种诗风在把一种形式推向绝对成熟之后,就堵死了自己继续发展的道路,使得后人无法超越这种诗风,不得不去寻求。尤其是小说的出现,发生在明清以后,作为主流文学是进不了房间的。文人学者视为正宗的文学作品,依然是诗歌。严格来说,郭沫若开创的现代诗风还是延续了这样的传统。古典诗歌的形式变成了白话诗歌的形式,这是最大的变化,而他基于文化的诗歌意识仍然具有古典性质。
文学形式的变化或不变标志着一种文学审美观念的变化。西方文学,一方面,主流文学在文学风格的采用上没有绝对的唯一性,在其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变化成各种形式,如古希腊戏剧和神话、史诗、骑士抒情诗、市民小说等。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不是绝对成熟的,所以总是在不断丰富变化,形成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并存甚至狂欢的局面。
正是西方美学观念的影响导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根本变化。对于文学来说,如果说东西方的人类文化与历史、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是相似的,那么最重要的差异和特点就体现在文学的审美传统和形式上。所以,如果说西方文学和其他西方文化成果一样,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那么最重要的不是西方文学所承载的思想信息,而是中国文学形态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当然,文学的形式和内容是一体的,也正因为如此,西方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对中国审美需求的影响,才真正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进程,进而影响了中国的历史社会进程。这就是文学作为艺术的特性,可能会让人先享受艺术,接受审美,然后进一步提升精神,飞越灵魂。是艺术作品的形式还是内容先影响了人,可能是艺术心理学永远说不清的问题。但无论如何,文学作品的形式特征和审美表达是其影响人的根源,也是其在人类历史上享有特殊文化存在的原因。因此,实际上,在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西方文学作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历史影响,它不仅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实际生活行为,而且改变了中国文学和中国人的审美艺术观念,并再次转移为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潜在资源。
20世纪20年代,受法国象征主义、印象派绘画和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精神的影响,李金发在中国创作了具有强烈象征主义色彩的诗歌。这些诗与当时中国现实的诗意氛围是对立的。他们追求生活的审美表达和理想境界,追求艺术形式上细腻纯粹的抒情表达。随后的现代诗派徐志摩、戴望舒以及后来的“九叶诗人”也有这种倾向。这种追求艺术与生活的纯粹审美统一的倾向,在20世纪后期的中国先锋小说中爆发。在注重形式和审美的当代西方作家的启发和鼓舞下,先锋小说家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小说,试图使灵魂提升、理想追求和生命现实同时成为小说中浪漫和审美的实现。
从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对中国美学原则的冲击,到西方美学原则在先锋小说中的肆意实现,标志着西方文学的美学观念和中国人的生存观念同时发生了变化。审美观念从根本上与生活观念融为一体,文学作品是生活的艺术实现,是灵魂的审美提升。当带有明显西方文学影响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时,审美观念已经转化为生活观念,并在大众传媒中得到验证。在数量庞大的中国人中,能真正从审美和生活观念上接受这些电影的只有少数,但这些电影中所透露出的明显的西方生命意识和社会意识,如《菊豆》中弗洛伊德主义的表现,与西方的生存观念和文明态度有着普遍的、可能的重合。
第三,文化文学形象的叙事
20世纪后期,西方文化的困惑和对文学的思考给了中国文学和文化一个整体性和反思性的启示。文学的单一历史倾向和单一文化品质在现代文化语境中遭到破坏,这将涉及到文学的基本历史倾向与文学表达和文化的基本品质之间的关系。
由于20世纪人文学科在各个领域的爆炸式推进、延伸和拓展,历史文明有着不可预测的深度和边缘联系,整个人类文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这个系统的任何一个子系统或个别部分都不同于其他部分和子系统,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扩张,形成了文化文学的各种阐释和走向。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西方文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延展性。由于文化文学的形成,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文学由单向转向多向,但都集中于对人类生命、生存和处境的文化追问,而不是单纯的历史或思想史。这种对文学的文化思考和阐释必然会影响中国文学和文化。
孤立地看待中国的文学、文化和社会,自然会发现它处于一个自我系统和庞大的文化结构中。中国文化,历史进程中的外国文学,20世纪的中国文学,都在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和文化结构中。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当然是中国历史的现代性和人类文化的现代性。
文学的文化性质可以从文学内部反映整个文化形象,也可以从文学与其他文化风格、艺术风格的关系中考察文学的意义。从文化层面倡导多元、互动、整体的文学,对即将进入21世纪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具有宏观的历史作用。它将使人们从文化整体的角度接受外国文学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思考20世纪中国历史提供的文化形象,思考和发现21世纪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要求和可能性,思考和发展人类文化整体的历史进程。
从文化文学的角度来看,一个时代的文学位于文化之中,一个时代的文化是一个分化的整体,不同的部分会相互对话、交叉、渗透,但一个时代的文学更注重文学与其他文化部落的联系。整个外国文学,尤其是整个欧美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化的断代景观产生了影响,渗透到20世纪中国文化中,而不仅仅是20世纪中国文学。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中国的世俗文化、精英文化意识、生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学作品的影响,西方文学作品所带来的文化精神已经一点一点地渗透、传承到中国人的生活意识、文化观念中。比如鲁迅在小说中表达的启蒙精神和上世纪后期一些文学作品中对人文精神的弘扬,张资平在20世纪20年代对爱情与文明冲突的书写,林白对个人爱情转化为生命情怀的书写,都是最早发生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而中国人也逐渐适应了这样的生活观念及其文学写作。
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文化和社会产生了外部影响,从最初对现实的直接影响到后来对文学作品形式和结构的内部影响;从个别文学评价到成套文本的批量翻译;从对零星作品的研究,到对文学流派和思潮的研究,再到对西方不同现代文化思潮的介绍和引进,最终对20世纪后期的中国文学和文化形成了巨大的阴影和战略影响,使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转变为一种文化整体控制和多元互动。由西方文学引发的文化文学将文学置于宏大的文化结构整体中去观察和激发文学的文化功能,但其基点仍在于文学本身的独特性。如果忽视文学本身的特性,就无法真正激发文学的文化功能。
文学的文化功能来源于西方现代文学研究中产生的各种文化方法,也来源于西方现代文学作品对文化意义的追求。所谓文化文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学意义的文化阐释和文学主题本身的文化性质。文学的文化意义本质上是古典文学主题的文化拓展和延伸。文学意义的阐释是欧洲古典阐释方法的丰富、拓展和变异,尤其是各种文化方法产生的文学作品的悖论性和边缘性意义,形成了20世纪后期外国文学的奇特景观。在中国,应该应用中国传统的解释方法和概念。第二,各种文化方式的刺激产生了新的文学方式、新的艺术特征和新的表达空间。这些新的文学样本通常是反传统的。对人类来说,它们的主要意义可能不在于古典文学的丰富,而在于启蒙文学的丰富,如艾伦·罗伯-格耶的绘画手法,博尔赫斯的迷宫手法,托马斯·品钦的片断手法,库尔特·冯内古特的科幻手法等,而电子技术对人类来说非常重要。